一、
美國的財政赤字山積,不僅令「最大債權人」中國憂心忡忡,全球的美元持有者亦人同此心;財赤不斷滾大,債務人最後如何「了斷」,歷史告訴大家,當債務人支配(且別說主宰)世界政治舞台時,通過戰爭或製造一次惡性通貨膨脹,是「減債」的不二法門。以當前的形勢看,不論出現哪種情況,對雄於資財的人都會帶來致命打擊!
據白宮預算局的推算,到了十年後的二○一九年,美國政府的年利息(支付國庫債券的派息)支出將達六千八百一十億(美元.下同),約佔當年聯邦政府總開支預算的百分之十五點七,約合GDP百分之三點八,而此利息支出將為當年財赤的三分二弱;這種利息支出的數額,是假設屆時的三月期(九十一天)國庫券及十年期債券孳息分別為四厘及五厘二(通脹率則為百分之一點六五)而計算出來的;如果屆時的利率和通脹率皆比此假設高,情況當然大大不妙。為作比較,筆者從《向總統報告○九年度經濟狀況》中找出最近二年的有關數據─○八年美政府的利息開支為二千四百八十九億,約佔總預算開支的百分之八點四;○ 九年的數字依次為二千一百一十四億及百分之五點八。它們的差距主要為利率持續下降造成,並非實際財赤萎縮。把利率壓縮在低水平,有利美國「還債」,但會誘發通貨膨脹,這已是街知巷聞的常識,不過,二害相權,美國政府是傾向低利率的,這不是說她不當惡性通脹是一回事,而是在目前的經濟環境下,通脹甚難肆虐,而即使它捲土重來,災情最慘的是債權人,債務人尤其是仍能開動印鈔機的美國,雖亦有所困擾,卻仍能輕鬆還債。惡性通脹等於債務人「充公」債權人的購買力,對美國並無損失。這是恒久不變的鐵律。
二、
當「直升機」貝南奇掌聯儲局之初,筆者為文指美國不會出現通貨收縮,事實果然如此,這並非筆者的「預測」準確,而是貝南奇向來如是說。到了去年中雷曼兄弟倒閉,引發從華爾街向外擴散形成全球性的「金融海嘯」,貝南奇同樣以增加貨幣供應及壓低利率放寬信貸為對策時,筆者認為大事不妙,惡性通脹將臨,可是,一年後,美國通脹率仍是負數(消費者物價指數今年迄八月平均數為負零點四〔八月負百分之一點五〕),為什麼在超寬鬆的貨幣政策下通脹避不出現?由於筆者的「預期」錯得離譜,因此努力查找原因,終於有點頭緒。
貝南奇並非浪得虛名,他真的如在直升機上「散」紙幣,自從去年六月開始,聯儲局的印鈔機夜以繼日開動,貨幣供應從當時的八千多億,一路遞增至今年八月的一萬七千餘億;「銀紙」泛濫加上利率近零,通脹何以無蹤無影?答案是利率雖低,仍非負利率,唯二者的差距似有若無;因此,筆者以為銀行寧願「坐擁巨資」不肯輕易借出才是主因。由於信用卡拖欠日甚一日、物業按揭到期不還或供樓者(仍非業主)失蹤令「銀主盤」大增,加上生意難做商行貿易公司清盤事件已成常態,銀行從聯儲局借入的資金正好用於填補這些深坑。另一方面,如果銀行「自保」後仍有餘資(所謂excess reserves),亦不願或不敢借出,以免在新一輪跌市或第二波衰退中再全軍覆沒;而消費者─法人與個人─痛定思痛,在現況不穩定前景不明朗之下,亦不願或不敢消費,當然亦不會積極舉債擴充業務,結果融資市場借、貸兩閒,資金流速(velocity)減緩,通貨膨脹率便抬不起頭。
和實行計劃經濟的中國不同,美國央行─聯儲局不可能下令銀行借錢,融資市場因此如一潭死水……。作個淺顯的比喻,銀行和消費者都是宿醉未醒,他們依然暈暈迷迷、渾渾噩噩,什麼都提不起勁,對再飲酒當然更是興趣缺缺;因此,即使貝南奇無限量供應廉價美酒,亦乏人光顧而滯銷;消費市場的情況便是如此,銀行不肯輕易貸出,消費者大都仍負一身舊債,現在利息雖低,亦缺乏消費意欲。
利率低至無可再低,意味政府有意驅趕資金入市場,由於資產價格跌勢未止及工業設備閒置率仍高,銀行不敢融資物業及工商業,但投資者對如雞肋的利息已不耐煩,紛紛入市,這是近月來世界股市火紅的底因。股市投資者並非「無端端」入市,而是他們相信低利率有助經濟復蘇,進而預期未來盈利可觀。市況顯示及時入市的投機者已有相當利潤,可是,除了有升有跌的「古訓」令升得「太」高的股市有回吐壓力外,由於獲得銀行融資比較困難,企業遂紛紛向投資者伸手從股市集資,香港的情況大家心中有數,歐美市場亦面臨龐大的集資潮,舉其犖犖大者,盛傳短期內集資的便有西班牙Santandar銀行七十億、皇家蘇格蘭銀行八十億、勞合銀行二百億……。趁投資者對股票如飢如渴的現在上市或開股集資,當有助企業營運(也許還能帶來不錯的利潤),但經過「金融海嘯」,人人知道銀行絕非常勝軍,在股市已錄得相當升幅的情況下,當股票供應突然一湧而來時,股市調轉升勢,勢難避免。這是投資者不可掉以輕心的形勢。
2009年9月22日星期二
2009年9月18日星期五
中秋月餅:賣老VS賣潮
今年香港的月餅市場競爭劇烈,而且各有千秋,當中奇華餅家以擁有七十年歷史為賣點;大班冰皮則以「不老餅」、「很潮」作為基調。兩者一老一嫩,南轅北轍,相映成趣!
要設計公司的宣傳策略,總不可以少了分析 marketing 3C─即 customers(顧客)、competitors(競爭對手)和company(自己公司的人力、物力和能力等)。三個 C 互為牽動,其中尤以競爭對手的活動最難預測和估計。奇華和大班各自設計不同策略作推廣,相信他們已考慮到市場上其他對手的推廣方式,終於各自推出自己的宣傳賣點,又碰巧一個賣古老、一個賣新潮,成為「極端」的定位。
先看看奇華如何「賣老」:
廣告一開始便見到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的街景,鏡頭從當年奇華餅家老店的門面搖下,見到奇華的代言人曾志偉穿起長衫,手拿一盒當年以紙盒包裝的奇華月餅,他微笑地步出奇華,一輛當年的豪華私家車正在等候他。他坐在車廂後座,向外望時,但見古老招牌及街上行人(當然也是當年的裝束),騎樓上的小孩子正在把玩中秋燈籠,還有一家人圍在桌前吃飯,一片節日氣氛。志偉望着手中的月餅盒,盒上還有一個皎潔渾圓的月亮……他抬頭一看,天空中也有一個又圓又大的月亮。
突然間有一隻手指向天上的月亮,月亮變化成一個門鈴,叮噹一聲,一名男子應聲開門並說:「乜你咁遲㗎?」志偉送上一盒以新款鐵盒包裝的奇華月餅並說:「七十年啫!」鏡頭又回到奇華數十年前的老店,旁白:「用心七十年,奇華至尊月餅!」
時光轉移盡見心思
這個故事平凡得很,說的是從數十年前至今日,奇華向來是節日送禮佳品。上一代到現今一代,都喜歡這個品牌。廣告中的「時光轉移」靠一個圓圓的月亮和門鈴交接,顯得頗有心思。曾志偉一句:「七十年啫!」正點出「奇華已有七十年歷史」。
與奇華剛好相反的是大班冰皮,它強調的是「不老餅」、「合乎潮流」!大班冰皮的電視廣告共有三個,它的處理方式是月餅廣告中前所未見的。
《老師篇》:開鏡見一中年而肥胖的女士,戴眼鏡的她在電玩中心的跳舞機前準備,旁邊有一群十多歲的年輕人圍繞着她。突然間,跳舞機播出強勁音樂,中年胖女雙腳像着了魔似的,隨着音樂起舞。她的舞蹈贏得圍觀者熱烈起哄和歡呼!鏡頭接去跳舞機熒幕上也在手舞足蹈的卡通女郎,字幕顯示:「老師 ≠ 老餅」。旁白:「咪當人老餅,今年送大班冰皮月餅!」說旁白時,畫面同時出現多個切開的冰皮月餅一角,可見有十多種不同餡料,最後一角變成一個完整的月餅,並從平面角度移至鳥瞰角度,月餅上壓有「大班冰皮」的凸字。最後尾鏡見老師笑口噬噬地拿着一盒月餅,旁有「香港大班冰皮月餅」及銷量冠軍的icon。
《老豆篇》:同樣在電玩中心,一群人在連線打機。幾個人的手指在遊戲機前的鍵盤上飛快地鍵入指令,畫面見到遊戲機內的人物由高處墮下,畫外音說:「細 B,仲唔托板,我俾人屈機呀,快 D 過嚟救我!」看到一年輕人立即示意作出反應!「傻強,唔好再打卒仔,快啲補血,幫我打大佬……」另一年輕人傻強正聚精會神打機並大叫:「收到!」此時鏡頭接去特寫一個很潮的手機,手機鈴聲竟是一段日本語。拿起電話接聽的是一位頭髮已白的中年男人。他對電話說:「阿仔你放學嗱?放學買張點數卡,同埋叫你阿媽煮定飯先……」此時遊戲機的畫面出現「老豆 ≠ 老餅」的字樣。
《老闆篇》:停車場上,一個滿頭白髮、西裝筆挺、拿着公事包的男士步向他的平治座駕。當他正想開啟車門時,三名穿了恤衫,年紀較輕的男士在旁向他打招呼,並稱他為「老細!」老細回頭一看,見他的員工身旁停了一部綠色的保時捷跑車,他說:「咦,新車喎!」鏡頭一轉,已見他坐在跑車的駕駛座上。最初好像不太順利,但隨之而來是車子飛快地向前衝,而且轉波後能連續多下擺尾,像特技般,最後一個甩尾拍回幾位職員身邊。鏡頭對着貼在車身上的標貼拍攝,它寫着:「老闆 ≠ 老餅」。
巧借「潮語」賣「潮物」
大班的廣告不但以電視為主,更有頗多地鐵廣告以連串六塊 escalator crown(扶手電梯旁的廣告牌)為一組。全部設計簡潔,以港式「潮語」(潮流用語,非潮州話)作為廣告主題:
(1)送禮「升呢」(月餅頂部鳥瞰,上見大班冰皮四個凸字);(2)「賣飛佛」厚禮(月餅側面圖);(3)足料無「蝕桌」(月餅剖面見內餡);(4)味道勁「屈機」(月餅向兩邊分開,但只見中央內部少許);(5)選擇多到「O 晒嘴」(旁有十件半邊的月餅,見到不同餡料);(6)咪當人老餅!今年送大班冰皮月餅(月餅外盒)。
據筆者記憶,此為利用本地「潮語」大規模作廣告之首,在創作上特別值得鼓勵。相對奇華(或其他月餅製造者來說),大班的創意不僅是懂得在廣告中利用最能表現潮流的東西,而是把冰皮月餅作為「潮流物品」的策略!
長期以來,傳統月餅均被視為「老餅」,而且中秋送禮這習慣亦漸漸被淡忘了,年輕人也沒有這習慣。大班把冰皮月餅與傳統月餅分開,再將之定位為「潮流物品」,然後花費大量金錢,教育市場「冰皮月餅」是潮物,且是中秋送禮首選。
百利無一害攻勢
這樣做雖然有一定風險,但對大班來說,它的風險並不高。因為:一、大班已是冰皮月餅的市場領導者,只需推廣冰皮月餅,它的收益是最高的;二、再強調它的市場領導地位,可進一步鞏固及增加其銷量,最後做到「大班冰皮就代表冰皮月餅」這策略;三、從前甚少人以「冰皮月餅」作送禮之用─其中一個原因是不少人以為「長輩們都不愛吃冰皮,他們會喜愛傳統月餅」,現在先以老闆、老豆及老師多潮人為標榜,顯示他們愛潮物,也愛冰皮;故中秋時節送贈冰皮月餅乃首選。而大班冰皮在固有的暢銷基礎下,再加推「送禮潮物」的附加價值,顯然可有助銷量邁向一個尚未開發的處女地─鼓勵以冰皮月餅送禮,對品牌來說,可謂「百利而無一害」也!
選擇老闆、老豆及老師作對象,相信亦是經過市場調查及研究過送禮與受禮者的心態─老闆、老豆和老師,應該是最常見的送禮和受禮對象。此外在港鐵扶手電梯旁的廣告所用的創作手法,能充分利用到「以潮人用語」,即是潮語來賣「潮物」的優勢。
如果閣下未懂何謂「升呢」、「蝕桌」等詞,不妨「請教一下」你的子女,因為他們才是廣告的目標對象─即是會把大班冰皮月餅當禮物買入,送給你的「潮人」!
作者為品牌及市務傳訊顧問.香港市務學會主席.亞洲市務聯盟副會長
www.admango.com/hkej/index.htm刊載本欄過往之文章
要設計公司的宣傳策略,總不可以少了分析 marketing 3C─即 customers(顧客)、competitors(競爭對手)和company(自己公司的人力、物力和能力等)。三個 C 互為牽動,其中尤以競爭對手的活動最難預測和估計。奇華和大班各自設計不同策略作推廣,相信他們已考慮到市場上其他對手的推廣方式,終於各自推出自己的宣傳賣點,又碰巧一個賣古老、一個賣新潮,成為「極端」的定位。
先看看奇華如何「賣老」:
廣告一開始便見到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的街景,鏡頭從當年奇華餅家老店的門面搖下,見到奇華的代言人曾志偉穿起長衫,手拿一盒當年以紙盒包裝的奇華月餅,他微笑地步出奇華,一輛當年的豪華私家車正在等候他。他坐在車廂後座,向外望時,但見古老招牌及街上行人(當然也是當年的裝束),騎樓上的小孩子正在把玩中秋燈籠,還有一家人圍在桌前吃飯,一片節日氣氛。志偉望着手中的月餅盒,盒上還有一個皎潔渾圓的月亮……他抬頭一看,天空中也有一個又圓又大的月亮。
突然間有一隻手指向天上的月亮,月亮變化成一個門鈴,叮噹一聲,一名男子應聲開門並說:「乜你咁遲㗎?」志偉送上一盒以新款鐵盒包裝的奇華月餅並說:「七十年啫!」鏡頭又回到奇華數十年前的老店,旁白:「用心七十年,奇華至尊月餅!」
時光轉移盡見心思
這個故事平凡得很,說的是從數十年前至今日,奇華向來是節日送禮佳品。上一代到現今一代,都喜歡這個品牌。廣告中的「時光轉移」靠一個圓圓的月亮和門鈴交接,顯得頗有心思。曾志偉一句:「七十年啫!」正點出「奇華已有七十年歷史」。
與奇華剛好相反的是大班冰皮,它強調的是「不老餅」、「合乎潮流」!大班冰皮的電視廣告共有三個,它的處理方式是月餅廣告中前所未見的。
《老師篇》:開鏡見一中年而肥胖的女士,戴眼鏡的她在電玩中心的跳舞機前準備,旁邊有一群十多歲的年輕人圍繞着她。突然間,跳舞機播出強勁音樂,中年胖女雙腳像着了魔似的,隨着音樂起舞。她的舞蹈贏得圍觀者熱烈起哄和歡呼!鏡頭接去跳舞機熒幕上也在手舞足蹈的卡通女郎,字幕顯示:「老師 ≠ 老餅」。旁白:「咪當人老餅,今年送大班冰皮月餅!」說旁白時,畫面同時出現多個切開的冰皮月餅一角,可見有十多種不同餡料,最後一角變成一個完整的月餅,並從平面角度移至鳥瞰角度,月餅上壓有「大班冰皮」的凸字。最後尾鏡見老師笑口噬噬地拿着一盒月餅,旁有「香港大班冰皮月餅」及銷量冠軍的icon。
《老豆篇》:同樣在電玩中心,一群人在連線打機。幾個人的手指在遊戲機前的鍵盤上飛快地鍵入指令,畫面見到遊戲機內的人物由高處墮下,畫外音說:「細 B,仲唔托板,我俾人屈機呀,快 D 過嚟救我!」看到一年輕人立即示意作出反應!「傻強,唔好再打卒仔,快啲補血,幫我打大佬……」另一年輕人傻強正聚精會神打機並大叫:「收到!」此時鏡頭接去特寫一個很潮的手機,手機鈴聲竟是一段日本語。拿起電話接聽的是一位頭髮已白的中年男人。他對電話說:「阿仔你放學嗱?放學買張點數卡,同埋叫你阿媽煮定飯先……」此時遊戲機的畫面出現「老豆 ≠ 老餅」的字樣。
《老闆篇》:停車場上,一個滿頭白髮、西裝筆挺、拿着公事包的男士步向他的平治座駕。當他正想開啟車門時,三名穿了恤衫,年紀較輕的男士在旁向他打招呼,並稱他為「老細!」老細回頭一看,見他的員工身旁停了一部綠色的保時捷跑車,他說:「咦,新車喎!」鏡頭一轉,已見他坐在跑車的駕駛座上。最初好像不太順利,但隨之而來是車子飛快地向前衝,而且轉波後能連續多下擺尾,像特技般,最後一個甩尾拍回幾位職員身邊。鏡頭對着貼在車身上的標貼拍攝,它寫着:「老闆 ≠ 老餅」。
巧借「潮語」賣「潮物」
大班的廣告不但以電視為主,更有頗多地鐵廣告以連串六塊 escalator crown(扶手電梯旁的廣告牌)為一組。全部設計簡潔,以港式「潮語」(潮流用語,非潮州話)作為廣告主題:
(1)送禮「升呢」(月餅頂部鳥瞰,上見大班冰皮四個凸字);(2)「賣飛佛」厚禮(月餅側面圖);(3)足料無「蝕桌」(月餅剖面見內餡);(4)味道勁「屈機」(月餅向兩邊分開,但只見中央內部少許);(5)選擇多到「O 晒嘴」(旁有十件半邊的月餅,見到不同餡料);(6)咪當人老餅!今年送大班冰皮月餅(月餅外盒)。
據筆者記憶,此為利用本地「潮語」大規模作廣告之首,在創作上特別值得鼓勵。相對奇華(或其他月餅製造者來說),大班的創意不僅是懂得在廣告中利用最能表現潮流的東西,而是把冰皮月餅作為「潮流物品」的策略!
長期以來,傳統月餅均被視為「老餅」,而且中秋送禮這習慣亦漸漸被淡忘了,年輕人也沒有這習慣。大班把冰皮月餅與傳統月餅分開,再將之定位為「潮流物品」,然後花費大量金錢,教育市場「冰皮月餅」是潮物,且是中秋送禮首選。
百利無一害攻勢
這樣做雖然有一定風險,但對大班來說,它的風險並不高。因為:一、大班已是冰皮月餅的市場領導者,只需推廣冰皮月餅,它的收益是最高的;二、再強調它的市場領導地位,可進一步鞏固及增加其銷量,最後做到「大班冰皮就代表冰皮月餅」這策略;三、從前甚少人以「冰皮月餅」作送禮之用─其中一個原因是不少人以為「長輩們都不愛吃冰皮,他們會喜愛傳統月餅」,現在先以老闆、老豆及老師多潮人為標榜,顯示他們愛潮物,也愛冰皮;故中秋時節送贈冰皮月餅乃首選。而大班冰皮在固有的暢銷基礎下,再加推「送禮潮物」的附加價值,顯然可有助銷量邁向一個尚未開發的處女地─鼓勵以冰皮月餅送禮,對品牌來說,可謂「百利而無一害」也!
選擇老闆、老豆及老師作對象,相信亦是經過市場調查及研究過送禮與受禮者的心態─老闆、老豆和老師,應該是最常見的送禮和受禮對象。此外在港鐵扶手電梯旁的廣告所用的創作手法,能充分利用到「以潮人用語」,即是潮語來賣「潮物」的優勢。
如果閣下未懂何謂「升呢」、「蝕桌」等詞,不妨「請教一下」你的子女,因為他們才是廣告的目標對象─即是會把大班冰皮月餅當禮物買入,送給你的「潮人」!
作者為品牌及市務傳訊顧問.香港市務學會主席.亞洲市務聯盟副會長
www.admango.com/hkej/index.htm刊載本欄過往之文章
2009年9月5日星期六
瑣見瑣文 - 邀約
2009年9月5日 星期六 06:30
(瑣見瑣文 翁靜晶)
(星島日報 報道)曾幾何時到商店購物,每樣貨品多少錢,顧客都須向店家問價。有些奢侈品,價錢甚至是「因人而異」,用上只有店東才懂得解碼的暗價,待客而「鋸」!
明碼實價的普及,也只在於電腦化之後,然而用機器打印的價錢牌,卻時有「手民之誤」。店家在貨架 上的標價,若涉錯誤,到底理在何方?
類似將二百九十九元錯貼成九十九元標籤事件,若發生於香港,該以「合約法」的原則處理。照規矩,一宗交易必須有「要約方」(Offeror)及「承諾方」(Offeree),由前者提出交易,再由後者選擇是否接受交易。
店家貨架上的標價,在法律的定義上只屬「邀約」(Invitation to treat),即消費者「邀請」店方提出「要約」,當顧客到收銀機付費之際,店方隨時有權拒絕「邀請」,亦有權要求更正價錢,否則不完成交易(這稱為「反要約」),這觀點通用於現時的「國際商法」。
故此,當店家在標價時「擺烏龍」,法律並不站在消費者一方,他們沒有法律理據,強逼店方必須收取那較低的錯誤價錢。除非能證明店家有欺詐成分(如長期以出錯價錢吸引顧客,或知道錯價後拒絕修改,以圖有其他人「中招」),否則即使報官,客人亦無勝算。
美國有不少商戶,大慷其慨,願意接受錯價「蝕賣」,只不過是出於「以客為尊」的服務態度,乃人情,非道理!
那麼在法律以外,又有沒有所謂的「慣例」?
(瑣見瑣文 翁靜晶)
(星島日報 報道)曾幾何時到商店購物,每樣貨品多少錢,顧客都須向店家問價。有些奢侈品,價錢甚至是「因人而異」,用上只有店東才懂得解碼的暗價,待客而「鋸」!
明碼實價的普及,也只在於電腦化之後,然而用機器打印的價錢牌,卻時有「手民之誤」。店家在貨架 上的標價,若涉錯誤,到底理在何方?
類似將二百九十九元錯貼成九十九元標籤事件,若發生於香港,該以「合約法」的原則處理。照規矩,一宗交易必須有「要約方」(Offeror)及「承諾方」(Offeree),由前者提出交易,再由後者選擇是否接受交易。
店家貨架上的標價,在法律的定義上只屬「邀約」(Invitation to treat),即消費者「邀請」店方提出「要約」,當顧客到收銀機付費之際,店方隨時有權拒絕「邀請」,亦有權要求更正價錢,否則不完成交易(這稱為「反要約」),這觀點通用於現時的「國際商法」。
故此,當店家在標價時「擺烏龍」,法律並不站在消費者一方,他們沒有法律理據,強逼店方必須收取那較低的錯誤價錢。除非能證明店家有欺詐成分(如長期以出錯價錢吸引顧客,或知道錯價後拒絕修改,以圖有其他人「中招」),否則即使報官,客人亦無勝算。
美國有不少商戶,大慷其慨,願意接受錯價「蝕賣」,只不過是出於「以客為尊」的服務態度,乃人情,非道理!
那麼在法律以外,又有沒有所謂的「慣例」?
2009年9月2日星期三
舊事雖往矣 記錄當存真
沒有大是大非的沉重,亦非事關重大的顛倒,只是「飯局吹水」那種說得忘其所以的虛虛實實,透過傳媒廣播、文字記錄,《信報》過去的歷史因為曹仁超接受無綫收費電視的閒談式節目訪問而出現了不符事實的失真!
《信報財經新聞》於一九七三年七月三日創刊,說服筆者自立門戶、一力擘劃組班的是報界前輩羅治平,鼓勵並在財力上予筆者以極大支持的是香植球。除了總攬編務撰寫評論以外,駱友梅是代表筆者權益的註冊原始股東、是出版人(化名方師蘊,是《信報》未由有限公司持牌前的報社東主)、是受薪記者(筆名張先聞);另一位註冊股東是香先生的表親鄧蔚天,他是名義代表,從未真正出資,也無任何職務。
草創期的財困難熬,羅先生在《信報》開辦一年多後離去,退還百分之五的股權,改營一份非常專業並且賺錢的馬報至年前去世;羅先生不在《信報》視事後,他的工作便由內子肩挑。
財政漸見穩定後,香先生在筆者提出歸還資本欠款時撕毀借據,祝福我們此後發展順利,且着鄧先生從股東名冊退下,《信報》股權自此便由我和內子各持半數,此所以說明曹仁超(原名曹志明)與筆者合創《信報》是不問事實的「印象」。
曹志明與筆者淵源甚深,早在筆者主編《明報晚報》經濟版時,他是投稿人,因而相識;開辦《信報》後,他的專欄改投《信報》。記憶所及,我不知道志明曾任職《明報晚報》,對他年來提到前與查良鏞的過從、後與李澤楷的相交,都是筆者意識以外的事情。
《信報》開辦時,曹志明在石林投資公司任職,公餘撰寫約四百字以思聰為筆名的「香港股市」,後來再添一段三、四百字的「投資者日記」,曹仁超是筆者起的筆名。
事業初創的驚濤駭浪,使筆者不敢輕易羅致家庭負擔沉重的朋友進報社工作,所以曹志明正式成為《信報》的受薪職員,是在報館財政危機解除後(約在七五、七六年間),職位是資料室主任;邀他入股,購入百分之五的股份,更是再經幾年的發展。這些舊聞,曹志明本人在一九九三年《信報》二十周年報慶的特稿〈與信報一起見證二十載股海風波〉中,寫得十分清楚。為何近年各式傳媒對《信報》歷史滿布失實的記載,倒真的使人木宰羊!
早兩天游清源的「頭文字Y」提到許家屯在《香港回憶錄》中說到他當年與筆者夫婦接觸的一些情節,同時指出「投資者日記」作者在文字中會「透露一些重要的社會、政治、金融動態。他講某些聞人,多用代號,如稱王某某為『紅色肥貓』,邵某某為『排骨』……」。
此話一出,筆者想到要對思聰和曹仁超這兩個筆名補添注腳,因為二者早被議定為報方(舊公司)資產,不屬個別作者,因而可以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寫作人,也可以在同一稿內有不止一位作者的筆墨。直到《信報》賣盤,傳奇鐵三角分道揚鑣,思聰名下的撰稿人早已換了幾代,作為第一代思聰的曹志明,沒有歸宗認祖;他悉數售出舊公司的股權後過檔新公司,在新人事的推動下,經常要以曹仁超的真身應世,那也是挺自然、挺應分的一回事;不過許家屯說曹仁超筆下那些聞人代號,如稱王某某為「紅色肥貓」,邵某某為「排骨(泰山)」之類,卻無一字出自曹志明之手!
事實是,「投日」所有關乎金錢財務的點評風議,百分之九十九出自長於金融財務、熟悉投資實戰技巧的曹仁超(我老曹亦是筆者起的花名),餘及社會、政治的花邊題材,則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與他無關。許家屯提到那些人物代號,均為筆者或套用、或創造的戲筆,連經常有人問及的木宰羊,也是筆者從六、七十年代台灣名作家柏楊的著作中「偷來」;木宰羊是潮閩語系「無知影」的台灣話─不知道。
自醞釀香港前途談判開始,很多政壇耳語,不大適合以報道或評論形式見報,於是筆者便在「投日」的財金內容以外,以輕鬆筆墨、藉行山友對話或社交酬酢的交談,烘托出一些社會性和政治性話題,當中也有政情版同事轉述的傳聞。二○○○年之前的十多年間,筆者雖然不回報社,但是每日增刪潤飾「投日」是寫短評以外的例行公事,如今仍未退休的副總編輯袁國培,是長期負責為該欄總其成、起標題及對股市消息作「質檢」的把關人物,對於當年經營此一專欄的傳真來、傳真往,知之最詳,體會亦深;他曾校正不少「投日」快筆的粗疏錯漏。
統一一個專欄,通用一個作者名字,天天伏案為「投日」寫金錢事務、提供投資意見的曹志明是人所共知的曹仁超,欄內經常外添一些不是出自他手的政治性、社會性內容,着實為他添來不少煩惱,遇過很多尷尬的場面;可是在維護專欄整體形象的大前提下,志明信守承諾,沒有斤斤於為曹仁超的「文字分家」,可是這樣一來,便為自己背上長期的精神負擔。如今事過境遷,由我道出情由,對他許有鬆綁的輕快。
筆者與曹志明認識大約四十年,一向交深言淺。說言淺,不是話不投機,而是筆者素來寡言,是老式宅男,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我還到報館上班的時候,二人接觸較多,過去十多二十年不到報社,一、二年不見一面是常事,而保持聯繫就是偶然的就某些數據資料通個電話、發個傳真(論及股市,筆者大都請志明提供數據)。雖然少見面,二人之間卻存有極大的信任—無論早期的作者編者關係、中間幾年的賓主情誼,還有後來更長時間的股東合作,彼此都是盡其在我的正經做事,分憂分成,無怨無悔。他做事一向負責,為人未必世故,卻很機靈,我們在《信報》的股東合作關係三年前結束,是一段難得的、有始有終的、歡喜收場的和合因緣!
與筆者拙於辭令、不願吭聲恰恰相反,志明能言會道,「說話」不能自休,一直在同事之間起了很大的黏合作用,因為他親和力足,既樂於指點後輩,更不吝惜萬歲(請客之謂),所以辦公室人緣極佳;相處久了,同事們大都知道曹蛇話匣子打開便上天下地,從盤古說到未來,懷壯思飛;也是這種口若懸河的秉性,筆者對他會順着人家的印象式提問作抽象式回答早有認識,所以對他年來提及《信報》的事情屢有失準,也能體會那是話多有失、忘其所以的說過了頭而沒加糾正。可是近日看到電視,特別是看到白紙黑字的記載,畢生從事新聞工作,追求信實是新聞工作者的基本態度,曹志明以曹仁超名義公開說話而引起外界對《信報》過去的認識愈來愈不顧事實,筆者作為創辦人、過來人而不加澄清,豈不是等同默認!
早就說過,並非事關重大的是非顛倒,也絕無別人受到傷害的嚴重性,只不過事有本末,對於筆者曾經有意把《信報》交由女兒在山繼承一節,實情也並非如曹仁超的一句「她沒有興趣」而要略加說明。
辦報多年,筆者夫婦由於本質上不是生意人,所以對市務經營,素感吃力,那時回歸在即,政治變數很大,內子身心疲累,便想來個了斷,準備停辦,不擬繼續;自小對文化藝術有點修養、亦曾受過短期學院式傳媒理論訓練,對《信報》向有感情的女兒極為不捨,認為我們可以把《信報》停辦的話,何不讓她來加把勁,幾年以後再作打算?
決定下來,在山視事,內子和我為免報館事情還是找到我們頭上,所以絕不過問,女兒要在一下間獨力面對種種變動並作決策,怎不吃力?事後想來,也自覺當年大意而對女兒抱有歉意。不過話得說回來,經歷與沈鑒治、邱翔鐘和練乙錚幾位總編共事,他們都認為在山做事穩重,假以時日,未必無成;雖然報業的客觀經營條件因科網潮和其他媒體的競爭而更趨惡劣,女兒戮力撐持了七、八年,至婚後生兒育女,由於她的情緒緊張,內子認為她該以女子天職為重,於是重返報館主事,而部署賣盤然後退休則是以後人所共知的舊話。
曹志明的最大長處是以民間智慧式出之的投資常識(九月號《信報月刊》的〈曹Sir投資答客問〉便可一讀),筆者十分珍而重之,而看重他這方面的專長,讓他長期擔綱「投日」的撰寫及監督投資版面的運作;有關工作夠他忙(他經常長時間工作),使他無暇兼顧其他事務,這是他對轉手前《信報》的經營以至組織等等所知無多的原因。因此之故,他對昔日《信報》的回憶或評論難免會與事實出現距離。
《信報財經新聞》於一九七三年七月三日創刊,說服筆者自立門戶、一力擘劃組班的是報界前輩羅治平,鼓勵並在財力上予筆者以極大支持的是香植球。除了總攬編務撰寫評論以外,駱友梅是代表筆者權益的註冊原始股東、是出版人(化名方師蘊,是《信報》未由有限公司持牌前的報社東主)、是受薪記者(筆名張先聞);另一位註冊股東是香先生的表親鄧蔚天,他是名義代表,從未真正出資,也無任何職務。
草創期的財困難熬,羅先生在《信報》開辦一年多後離去,退還百分之五的股權,改營一份非常專業並且賺錢的馬報至年前去世;羅先生不在《信報》視事後,他的工作便由內子肩挑。
財政漸見穩定後,香先生在筆者提出歸還資本欠款時撕毀借據,祝福我們此後發展順利,且着鄧先生從股東名冊退下,《信報》股權自此便由我和內子各持半數,此所以說明曹仁超(原名曹志明)與筆者合創《信報》是不問事實的「印象」。
曹志明與筆者淵源甚深,早在筆者主編《明報晚報》經濟版時,他是投稿人,因而相識;開辦《信報》後,他的專欄改投《信報》。記憶所及,我不知道志明曾任職《明報晚報》,對他年來提到前與查良鏞的過從、後與李澤楷的相交,都是筆者意識以外的事情。
《信報》開辦時,曹志明在石林投資公司任職,公餘撰寫約四百字以思聰為筆名的「香港股市」,後來再添一段三、四百字的「投資者日記」,曹仁超是筆者起的筆名。
事業初創的驚濤駭浪,使筆者不敢輕易羅致家庭負擔沉重的朋友進報社工作,所以曹志明正式成為《信報》的受薪職員,是在報館財政危機解除後(約在七五、七六年間),職位是資料室主任;邀他入股,購入百分之五的股份,更是再經幾年的發展。這些舊聞,曹志明本人在一九九三年《信報》二十周年報慶的特稿〈與信報一起見證二十載股海風波〉中,寫得十分清楚。為何近年各式傳媒對《信報》歷史滿布失實的記載,倒真的使人木宰羊!
早兩天游清源的「頭文字Y」提到許家屯在《香港回憶錄》中說到他當年與筆者夫婦接觸的一些情節,同時指出「投資者日記」作者在文字中會「透露一些重要的社會、政治、金融動態。他講某些聞人,多用代號,如稱王某某為『紅色肥貓』,邵某某為『排骨』……」。
此話一出,筆者想到要對思聰和曹仁超這兩個筆名補添注腳,因為二者早被議定為報方(舊公司)資產,不屬個別作者,因而可以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寫作人,也可以在同一稿內有不止一位作者的筆墨。直到《信報》賣盤,傳奇鐵三角分道揚鑣,思聰名下的撰稿人早已換了幾代,作為第一代思聰的曹志明,沒有歸宗認祖;他悉數售出舊公司的股權後過檔新公司,在新人事的推動下,經常要以曹仁超的真身應世,那也是挺自然、挺應分的一回事;不過許家屯說曹仁超筆下那些聞人代號,如稱王某某為「紅色肥貓」,邵某某為「排骨(泰山)」之類,卻無一字出自曹志明之手!
事實是,「投日」所有關乎金錢財務的點評風議,百分之九十九出自長於金融財務、熟悉投資實戰技巧的曹仁超(我老曹亦是筆者起的花名),餘及社會、政治的花邊題材,則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與他無關。許家屯提到那些人物代號,均為筆者或套用、或創造的戲筆,連經常有人問及的木宰羊,也是筆者從六、七十年代台灣名作家柏楊的著作中「偷來」;木宰羊是潮閩語系「無知影」的台灣話─不知道。
自醞釀香港前途談判開始,很多政壇耳語,不大適合以報道或評論形式見報,於是筆者便在「投日」的財金內容以外,以輕鬆筆墨、藉行山友對話或社交酬酢的交談,烘托出一些社會性和政治性話題,當中也有政情版同事轉述的傳聞。二○○○年之前的十多年間,筆者雖然不回報社,但是每日增刪潤飾「投日」是寫短評以外的例行公事,如今仍未退休的副總編輯袁國培,是長期負責為該欄總其成、起標題及對股市消息作「質檢」的把關人物,對於當年經營此一專欄的傳真來、傳真往,知之最詳,體會亦深;他曾校正不少「投日」快筆的粗疏錯漏。
統一一個專欄,通用一個作者名字,天天伏案為「投日」寫金錢事務、提供投資意見的曹志明是人所共知的曹仁超,欄內經常外添一些不是出自他手的政治性、社會性內容,着實為他添來不少煩惱,遇過很多尷尬的場面;可是在維護專欄整體形象的大前提下,志明信守承諾,沒有斤斤於為曹仁超的「文字分家」,可是這樣一來,便為自己背上長期的精神負擔。如今事過境遷,由我道出情由,對他許有鬆綁的輕快。
筆者與曹志明認識大約四十年,一向交深言淺。說言淺,不是話不投機,而是筆者素來寡言,是老式宅男,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我還到報館上班的時候,二人接觸較多,過去十多二十年不到報社,一、二年不見一面是常事,而保持聯繫就是偶然的就某些數據資料通個電話、發個傳真(論及股市,筆者大都請志明提供數據)。雖然少見面,二人之間卻存有極大的信任—無論早期的作者編者關係、中間幾年的賓主情誼,還有後來更長時間的股東合作,彼此都是盡其在我的正經做事,分憂分成,無怨無悔。他做事一向負責,為人未必世故,卻很機靈,我們在《信報》的股東合作關係三年前結束,是一段難得的、有始有終的、歡喜收場的和合因緣!
與筆者拙於辭令、不願吭聲恰恰相反,志明能言會道,「說話」不能自休,一直在同事之間起了很大的黏合作用,因為他親和力足,既樂於指點後輩,更不吝惜萬歲(請客之謂),所以辦公室人緣極佳;相處久了,同事們大都知道曹蛇話匣子打開便上天下地,從盤古說到未來,懷壯思飛;也是這種口若懸河的秉性,筆者對他會順着人家的印象式提問作抽象式回答早有認識,所以對他年來提及《信報》的事情屢有失準,也能體會那是話多有失、忘其所以的說過了頭而沒加糾正。可是近日看到電視,特別是看到白紙黑字的記載,畢生從事新聞工作,追求信實是新聞工作者的基本態度,曹志明以曹仁超名義公開說話而引起外界對《信報》過去的認識愈來愈不顧事實,筆者作為創辦人、過來人而不加澄清,豈不是等同默認!
早就說過,並非事關重大的是非顛倒,也絕無別人受到傷害的嚴重性,只不過事有本末,對於筆者曾經有意把《信報》交由女兒在山繼承一節,實情也並非如曹仁超的一句「她沒有興趣」而要略加說明。
辦報多年,筆者夫婦由於本質上不是生意人,所以對市務經營,素感吃力,那時回歸在即,政治變數很大,內子身心疲累,便想來個了斷,準備停辦,不擬繼續;自小對文化藝術有點修養、亦曾受過短期學院式傳媒理論訓練,對《信報》向有感情的女兒極為不捨,認為我們可以把《信報》停辦的話,何不讓她來加把勁,幾年以後再作打算?
決定下來,在山視事,內子和我為免報館事情還是找到我們頭上,所以絕不過問,女兒要在一下間獨力面對種種變動並作決策,怎不吃力?事後想來,也自覺當年大意而對女兒抱有歉意。不過話得說回來,經歷與沈鑒治、邱翔鐘和練乙錚幾位總編共事,他們都認為在山做事穩重,假以時日,未必無成;雖然報業的客觀經營條件因科網潮和其他媒體的競爭而更趨惡劣,女兒戮力撐持了七、八年,至婚後生兒育女,由於她的情緒緊張,內子認為她該以女子天職為重,於是重返報館主事,而部署賣盤然後退休則是以後人所共知的舊話。
曹志明的最大長處是以民間智慧式出之的投資常識(九月號《信報月刊》的〈曹Sir投資答客問〉便可一讀),筆者十分珍而重之,而看重他這方面的專長,讓他長期擔綱「投日」的撰寫及監督投資版面的運作;有關工作夠他忙(他經常長時間工作),使他無暇兼顧其他事務,這是他對轉手前《信報》的經營以至組織等等所知無多的原因。因此之故,他對昔日《信報》的回憶或評論難免會與事實出現距離。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