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星期公布的本港首季經濟按年大幅收縮7.8%,與一眾銀行估計的收縮3%、4%,以及幾乎是全球最樂觀的港府估計收縮2%、3%,可說離天萬丈。做研究 者,知道哪些可測、哪些不可測是十分重要;而經濟是不可測的,這點早已論及。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結果只會自暴其醜、自討沒趣。早知今天要把2%、3%改成 6%、7%,當初何必強測?
港數據短而不全
本 欄秉承「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宗旨,絕不測數(隨口說的股滙目標價則因操作上需要而例外)。不過,即使不作預測(predict),卻不等於我們沒 有推測(infer)能力。要作可靠推測,讀通經濟理論、明白經濟運作是先決條件,不然便不懂得選取什麼數字來看,即使有合用數字也用不得其所;還有便是 要勤力。之前筆者已指出,在下分析指標不是看三幾個,而是看一百幾十個。承上拙文,今次以本港為例,再來示範一次。
分析本港數據有兩難。一 難是歷史不長。做周期分析,最起碼要有季度數據;年度數字太疏,對於反映經濟周期並不理想。本港季度GDP增長數據始自1974年,即共三十五年歷史,說 長不長,但說短亦不短,當中已有超過十個經濟周期【圖一】。在美國,一個經濟周期約四年許;本港三十五年有逾十個周期,平均每個不足四年,明顯是較短。無 論如何,分析三十五年歷史的數據當然不及美國有逾半世紀歷史般可靠,卻但試無妨。
第 二難處是當局不肯把整個歷史的數據足本上網。統計處有很多珍貴數據,有些更遠至1947年(如消費物價),即使統計月刊也有近四十年歷史,但以Excel 檔案放上網的只是冰山一角。普羅百姓一般不會有精神時間逐粒數字「扑機」,根本無法自行分析。即使如在下般全職行事,亦遇諸多阻滯。致電當局嗎?試過等幾 日、幾周甚至幾個月。到公共圖書館找嗎?全港幾乎只有銅鑼灣一間「最齊」,但不少遠古期數亦已經失傳。即使出絕招到港大圖書館找,還是有些統計史上真空年 份──1968年便幾乎「全真」。
經過連續五整天翻箱倒篋地氈式搜索統計刊物及日以繼夜「扑機」後,終於找來一百一十條在下認為重要的數 據。整齊起見,刪去十條,剩下的百條便再與GDP按年增長計算相關系數,看看是領先同步還是滯後,以及其指標性有多大(在下的準則是>0.5)。數 據期方面,當然是有多遠取多遠,至1971年為止;而月度數據便先化成季度,之後全部數據取按年變幅,僅若干比率、失業率及利率例外,故全部數據單位皆為 百分比。有關數據的其他細節不多講了,反正做法跟上次幾乎一樣,可登敝行網頁自行重溫。
從附表可見,一眾數據與GDP增長的相關度不及美國 數據般高:美國的不少有0.7、0.8甚至0.9;但今次達0.7的不多,0.8以上的更寥寥無幾【表】。原因可能有二,一是本港各個經濟環節表現參差, 二是本港數據之間的一致性偏低;至於哪個因素佔多少,則無從考究了。另一點不難觀察到的是,相較美國而言,本港領先指標不多,但滯後指標卻奇多。這固然與 在下的數據選取有關;不過,在下已經選得很濫,近乎「揀得就揀」,但得出真正領先的指標(相關度>0.5)仍一掌可數,可見當局真有需要開拓更多統 計。
本港滯後指標奇多
從 附表可見,有效的領先指標包括貨物進出、實質工資、耗用電量及貨幣供應四類。樓宇成交及建樓批文本屬領先,惜與經濟相關度低,不得作準。比較指標與經濟可 見,領先兩、三季的數字跌勢仍在擴大;至於領先一季的則僅M1、M2反彈【圖二及圖三】。全球狂印銀紙,歐美如是大陸亦然;外資流入本港,聯滙之下本地貨 幣自要被動大增。但這等同復蘇嗎?如果製造通脹便會有增長,全球政府日日狂印銀紙便行,還需要生產嗎?
同 步指標數不在少,百條數據當中佔了三成。大多與GDP直接相關的數據如貿易(當中有進、出、轉口)、銷售(從買家角度即是消費)、收益及樓價等皆屬同步指 標。由於這些數字不少是直接算進GDP的,故它們之間的相關系數較高,肉眼看來亦走勢一致【圖四】。觀圖可見,一籃子同步指標與GDP同在收縮,故別說 「現在氣氛還好,GDP反映不了實況」;不會每個數字都不反映實況吧,感受不到只是閣下幸運而已。
最 後是一大堆滯後指標,佔逾一半,當中主要是息口、價格、租金、就業及貸款等【圖五至圖八】。略懂經濟理論者應知頭四類是滯後的,但連銀行貸款也是滯後、還 滯後五季這麼多,則在下亦有點意外──或許本港銀行作風相當穩健,在未完全看清形勢下不敢隨便放貸。這有利有弊,好處是銀行爆煲機會小,但壞處當然是商界 尤其是中小企面對不必要的信貸收緊。既然領先指標尚未好轉,這些滯後數字恐還要差一段長時間。
各位,這樣的質性分析沒有任何數字預測,但是 否更有意義?此例一開,先知先覺(這是敏感用語)的讀者自會以同樣手法分析其他地方,尤其大陸。但還請諸位小心,事關大陸數據歷史甚短,就是季度GDP亦 不足十年(每季數字僅及至1999年年底,只有季度累計的才及至1991年年底);至於GDP以外的數字,即使官方編製的亦古古怪怪、難以信賴。有特殊渠 道取得歷史悠久、準確數據者不妨一試,但在下則無能為力了。
最後要感謝讀者Chui Nga Man賜教,之前的歐洲破產分析數據有誤,幸屬枝節而不影響結論,更正版已於上月底放敝行網頁。另本月7日一文的圖亦重繪,更為清晰。
lawkachung@gmail.com
交通銀行資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