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談及對興建杜拜鐵路(Dubai Metro)的種種疑問,說來說去,還是解釋不了為什麼杜拜政府要把這一條鐵路和車站大多建築在高架的橋樑上。還有值得一提的是,當大家在旅遊雜誌上看見到杜拜極美麗的一面時,是否知道它們大多是借助了電腦技術的效果呢?
工程超支 官員處變不驚
不 說不知,杜拜鐵路嚴重超支,原本工程預算金額為352億港元,其後工程金額修訂為616億港元,超支75%。在香港,特區每年平均的工務工程開支只有約 250億至300億港元。換言之,杜拜鐵路工程的超支剛好是我們整年工務工程的費用。倘若這一個超支事件發生在香港,筆者相信,一班偉大的香港議員在議事 廳上定會有一番激烈的辯論、問責和指控政府官員不是的行動。可是,在杜拜,政府官員們都表現得非常鎮定,沒有絲毫驚恐和過意不去,更沒有明確解釋為什麼該 工程會嚴重超支,官員們更瀟灑地表示杜拜政府還可以挺得過來,他們還表示現在正面對着不少涉及該工程的合約糾紛,杜拜鐵路亦已僱用了國際顧問對合約糾紛進 行處理。
杜拜政府的官員們大多經常保持鐵面不笑的容貌,好一個威風的豪氣,處變不驚,處之泰然。是否財大氣粗?見仁見智。我們香港人是否要從不同的角度向他們學習呢?但是,肯定地說,香港特區政府在過去堅持着「審慎理財、量入為出」的原則是有必要的。
除了杜拜鐵路,還有杜拜塔(Burj Dubai)。
杜 拜塔,建築在杜拜的下城區,總高度為八百一十八米,建成後將是現在全世界上最高的建築物,結集酒店、商業辦公大樓、商務公寓和商場於一身。杜拜塔在 2004年9月21日正式動工,在最早期,建築物的總高度並未有正式向外公布,發展商恐被人家追上了他們所設計建築物的高度,多年來故作神秘。大多數人以 為樓高只有七百八十米,直至今年年中才非正式向外透露了總樓高約八百一十八米。
但是,另一個說法是,樓高最終將是八百二十三米,因為要視乎樓頂上的塔針高度而定。杜拜大部分建築物的屋頂處都設有一枝「高大威猛」的塔針,或是一個大大的黃帝頂冠式斜面屋脊。這一設計可能與他們宗教意識形態有關。
信任危機 訴訟多不勝數
杜 拜塔的完工期原本定於去年,希望能夠趕及在2008年聖誕節前夕開幕,及後改為2009年9月,又「希望能夠」和杜拜鐵路開通的同一日(9月9日)落成開 幕使用,但工程一拖再拖,估算要到本年年底或明年年初才可以落成啓用,且不排除發展商將先把杜拜塔的局部地方在通過驗收和審批後作有限度的開放。這一安排 與杜拜人愛比次、競拼、冒進與及急性子的性格有關。
杜拜塔是由杜拜地區其中一個最大的地產發展集團EMAAR設計和興建,據聞,杜拜政府與 他們家族關係密切。杜拜塔在興建過程中亦遇上了不少的風風雨雨,包括那百年難得一遇和難得一見的金融海嘯。此外,EMAAR在美國和沙地阿拉伯的投資項目 剛在去年和今年年初遇上「滑鐵盧」,令其股價全面滑落,慘不忍睹。
另外,他門在沙地阿拉伯的上訴案件中敗了官司要作出巨額的賠償;不僅如此,因杜拜塔在建築的過程中同樣遇上了不少施工和技術上的困難,頂部三節全高約一百米樓外邊的玻璃幕牆,大部分需要在拆掉後重新建造和再裝嵌。
至今,該玻璃幕牆仍未完全復修。杜拜塔距正式完工仍有一段頗長的時間,原因有部分的室內裝修剛完成招標和起步,且仍有多處未完的後續工程仍剛開始——部分室內欠缺工程的招標工作仍未有起動或招不到標,確難以按計劃完工。
目 前在杜拜,業主和發展商招不到標已是普遍的情況,那怕是大地產商抑或是發展商,原因就是在金融海嘯發生後的一年裏,業主、承建商、分包商和材料商等各方已 失去了相互的信任。一個欠款的不支付拖着另一個糧款或貨款的不發放,鏈扣關係造成惡性循環,更造成了相互間的指責和在法院上的訴訟。杜拜現在銀行退票(即 彈票)的情況十分嚴重,在報章上經常有報道。
在杜拜,發出的支票被退是要被抓和坐牢的,所以,現在有很多中小型項目發展商的負責人也逃匿海 外,不能回到杜拜。此外,有些業主和發展商在未有完全履行合約責任與義務的同時,更無理在不支付承建商每月糧款的情況下,還惡言指責承建商的不是,更指令 他們要準時按期完工,否則,他們將執行過期罰金並向銀行兌現承建商已繳存的完工履約金。
為此,目前杜拜的訴訟案件和仲裁庭的紛爭申訴案件多不勝訴,法院也應付不了。然而,問題也來了,杜拜和阿聯酋的其他地區都是新興城市,法制並不健全,法律和有效執法的配套仍有待急起直追。
在 杜拜這一個地區,很多時候有理也說不清,歐美的律師也幫不了忙,因為他們的法制、法律和執法有另一套。他們的法制基礎源於埃及,埃及的則來自法國,由於時 代的變遷,自己的一套又不斷改變,暫未能與外國一般法律與執法制度接軌。此外,由於法官大多是本地人或是中東人士,業主和發展商同樣也是以本地人為多,背 後的宗族關係千絲萬縷,非常複雜。在這樣的情況下,與他們打官司,結果和答案,外國人一早已有了心理上的準備。
掙扎求存 開發商陷財困
在 法院裏,歐美的律師也要站在另一端,由本土人律師代表出庭,在庭上雙方所說的,你就聽不懂,法院所批出的文件你又不識看,往往要依靠和透過本地譒譯,才可 把阿拉伯語文譯成英文。也曾試過,在當地找了二家公司譒譯同一個文件版本,內容結果可以有差異,其譒譯的專業水準仍有待改善。
因此,在杜拜,任何事情都一定要盡量避免打官司。第一個原因是海外和本地律師的收費比香港昂貴,第二個原因就是法院所判結果是抓不準的,縱使在客觀上你有勝訴的條件,但結果往往是南轅北轍,你會敗訴,法院的判詞你亦難以理解。
據 當地的電子傳媒ConstructionWEEKonline.com表示,杜拜塔的承建商已經尋求法律意見,準備對工程延誤和變更向業主和發展商索償 41億美元(即319億港元),至今業主和發展商未有對事件作出回應。倘若事件屬實,索償金額之巨大,將在建築行業內創造了歷史。同時,也令人聯想到了先 前杜拜政府準備向外發行100億美元債券的行動,背景是否與此有關。
杜拜塔的情況,在杜拜地區只是冰山一角,其他地產發展商,包括 Dubai Property、DAMAC、Nakheel、The PALM、TAMEER、DEYAAR、MADA、IN Property UNION、Omniyat及CAYAN等也面對着同一個客觀的困境。有部分地產發展商已經破產,有部分處破產的邊緣,有部分正在掙扎求存,有部分要求與 其他發展商合併。
最近在某報章上,彭博社引述知情人士報道,杜拜政府投資公司Istithmar World可能成為首個需要清盤的主權財富基金,因為其270億美元的收購行動大部分都是透過借貸支持的。
地產壯旺 就是安居之所?
杜拜的中價樓房租金已從2008年最高峰的每年每方米2150港元跌至今年9月的1280港元,即已下滑40%;至今,樓房空置單位已累積了約二萬五千個,由於經濟欠佳,大量流動人口離開,尤其是中產的知識和技術分子,杜拜的地產市道暫不容樂觀。
不 過,有較樂觀的人分析,明年年中杜拜的地產市道應可復蘇,但亦有人認為,杜拜的經濟要到後年才會出現生機;更有人說要看油價有否上升的趨勢,以及要看美國 是否真的已擺脫了金融經濟風暴的危機。但是,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杜拜,妳是否真的可令人安居樂業之所?令人可以遷徙到你這一個神秘而奇妙的地方來落地生 根呢?
杜拜地區房地產的興盛起源於2002年年中,當地政府容許海外人士持有當地物業後開始,市場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由房地產發展項目所 帶動的建築業商機如雨後春筍,令全球差不多有一半在建築工地上使用的塔吊運輸機械都從地球上的每一角落搬運至這一個沙漠地方來。一座座玻璃幕牆、外觀標奇 立異和高聳入雲的建築物和建築群相繼落成,互相爭艷,互相比次。
更令當地和海外的房地產發展商對杜拜的未來有着一個極美麗的憧憬,就是要把杜拜地區打造成國際城市、國際都會和在中東地區的伊斯蘭金融中心。日後,將有不少中東和其他的海外人士願意長居住在這一個淘金的沙漠上。
之二